-
【半条被子的温暖】一家四代接力保护红军标语
内容简介:
1934年8月13日,红六军团先遣团由桂东沙田出发,经文昌、大湖,越过桂东与汝城交界的石壁山天险,经扶竹洲、上河、下河、宽坑,到达濠头墟。骑兵丙组的青年红军战士,到达汝城濠头乡濠头村郭家,就地宿营。他们放下行装,顾不上休息,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展了写标语竞赛活动。
内容简介:
1934年8月13日,红六军团先遣团由桂东沙田出发,经文昌、大湖,越过桂东与汝城交界的石壁山天险,经扶竹洲、上河、下河、宽坑,到达濠头墟。骑兵丙组的青年红军战士,到达汝城濠头乡濠头村郭家,就地宿营。他们放下行装,顾不上休息,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展了写标语竞赛活动。
2006年7月6日,《解放军报》记者钱小虎、熊永新来到汝城县濠头乡濠头村郭家何孝林家,看见墙壁上四处可见的红军标语,惊叹不已。何孝林满屋红军标语保存完好的消息不胫而走,不时有大小媒体和游客登门参观、拍照。到过何孝林家的人都会发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
1934年8月13日,红六军团先遣团由桂东沙田出发,经文昌、大湖,越过桂东与汝城交界的石壁山天险,经扶竹洲、上河、下河、宽坑,到达濠头墟。骑兵丙组的青年红军战士,到达汝城濠头乡濠头村郭家,就地宿营。他们放下行装,顾不上休息,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展了写标语竞赛活动。他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拿毛笔的拿毛笔、扎扫帚的扎扫帚,提石灰桶的提石灰桶,磨墨棒的磨墨棒,背楼梯的背楼梯,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墙壁上,阁楼里,板房间,见缝插针,能写上标语的地方都写满了,在全村写标语100余条。
红军标语屋
何大彬是教书先生,原来家里比较穷,后因治家有方,家境逐渐富裕。看到一批年轻的红军热情洋溢,生龙活虎,心里格外高兴。他跟着红军忙里忙外,一起书写红军标语。内外墙壁原来都刷了石灰,写的标语格外醒目。“共产党十大政纲”“武装保卫苏联、消灭军阀混战!”“妇女平权,同工同酬”“建立苏维埃政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只杀靖卫团长,不杀靖卫团丁!”
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实行严厉“清乡”。一天清早,何大彬隐约听见远处传来吆喝声、打骂声,如狼嚎狗吠,气势汹汹。他马上意识到凶多吉少,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他赶紧关上写满标语的谷仓门,在谷仓楼板上放上几小堆灭鼠药,支开一个老鼠夹。然后他戴上礼帽,夹着课本,掩上大门,大摇大摆地走出家门。
“站住!”一喽啰厉声叫着。
何大彬从容不迫地说:“长官,什么好事呀?”
“嘿嘿,你家窝藏红军,听说还有什么标语。快快回去,检查!”
“你看,你看,长官说哪里话。红军主张打土豪,分田地,我何某大小也是个富户。这回保住了性命,保住了房产,也算祖上有德。来来来,拿几个银毫子,叫兄弟们喝碗水酒去。我就去上课……”
“老兄,这样可不行的,胡团长(汝城县保安团团长胡凤璋)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我们空手回去,怎么好交差?”
“嗨,亏了你是聪明人,就随意在墙上刷几下石灰水不就行了。”
“还是先生厉害。”
这一回,何大彬保住了谷仓里的红军标语。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到处开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组织人马将祠堂、庙宇牌匾、对联、古籍焚烧一净。何孝林生怕小将们不分青红皂白,将红军标语也用石灰水刷掉。他牢牢记住岳父何大彬的遗嘱:无论如何都要保护红军标语。他用箩筐、晒谷棚等堆满一屋,外面堵塞杉枝棘。从外面根本看不见里面的标语。他在门口用红纸写上毛主席语录:“备战备荒为人民”“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等。果然,红卫兵闯进屋里,看见满屋子都是毛主席语录,里屋尽是柴草、箩筐和稻谷,没说什么就转移到另外一家“破旧”去了。
改革开放后,何孝林的两个儿子读了技校,学到了几门技术,到沿海地区打工、经商,多少有了一些积累。每年回家过年,看到老爸老妈还住在旧房子里,感到很寒酸,便产生盖栋新房子让老人安度幸福晚年的想法。但是,郭家村建房用地稀少,好几户都是拆旧建新。张某某家就因为拆旧建新,老屋里面一些红军标语也随着拆掉的土墙全给毁了。如今老张感到非常惋惜。
何孝林左思右想,是共产党救了我们穷苦人,是红军长征北上抗日,将鬼子赶走,保家卫国,是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解放。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团长何举成看见他家穷,将唯一的棉袄送给何大彬穿上御寒。就是那件棉袄,岳父穿了女婿穿,女婿穿了外甥穿。三代人都穿过的这件棉袄,是革命传统的象征,是共产党、红军关爱穷人的真实写照。何孝林夫妇反复对儿孙们说,红军标语屋保定了,不能拆,宁可住旧一点,也不能破坏红军标语。土房子冬暖夏凉,老人住了几十年,习惯了。旧房子修修补补还能住,又能保护标语。何孝林夫妇讲的道理,儿子们心领神会,大家满脸笑容——同意了。
就这样,满屋子红军标语,有幸得到何大彬一家四代真诚守护。从1934到如今,整整83年。
(何孝林口述,徐宝来整理)
红军标语
红军漫画
(来源:摘编自《半条被子的温暖》一书,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湖南省汝城县史志办公室 编 朗读者:马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