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蒋祖烜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高举伟大旗帜、把握历史大势的政治宣言书,是纵跨百年历史、统括伟大历程的历史光荣榜,是激昂豪迈、荡气回肠的民族自信歌,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时代动员令,蕴含着深厚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需要全省社科理论界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高度深入研究阐释。要从伟大征程看鲜明主题,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的认识,引导人们积极投身民族复兴;要从“五个宣告”看恢宏史诗,深化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对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伟大贡献的认识;要从千年跨度看百年辉煌,纵横交汇、全面立体阐释党的辉煌历史,引导人们更好读懂党的伟大;要从亿万大党看初心使命,既结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化对党的初心使命的认识,又立足党的初心使命加深对党的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要从史论结合看真理力量,把党的理论作为贯穿党史的“灵魂”和“旗帜”,以史证论、以论解史,让人民群众更加感悟真理的甘甜;要从建党精神看政治品格,不断深化对党的精神谱系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认识;要从“两个一百年”看“九个必须”,深入揭示蕴含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从伟大号召看使命担当,引导党员、干部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要从寄语青年看千秋伟业,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重要论述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把广大青少年武装起来、凝聚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充满为民、奋进、创造情怀,全省社科理论界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好担负新时代社科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要努力在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入回答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大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湖南力量上展现新作为。
2.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曹健华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高举旗帜、自信昂扬的政治宣言书。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先后用五个“庄严宣告”,彰显了我们党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和依靠的政治力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强调“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等。这些自信昂扬的宣言,坚定了必胜信心、增强了使命意识、激发了精神力量。
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理论航标灯。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发了一系列重大思想、重大观点、重大论断。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等。这些崭新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
矢志复兴、接续奋斗的时代集结号。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吹响了向第二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嘹亮号角。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提出“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号召全体党员“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等。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交出优异答卷的光辉指引。
赓续血脉、开启新程的实践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把握历史大逻辑、时代大趋势、世界大变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了“九个必须”,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宏伟蓝图。
3.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形成及时代价值
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胡振荣
伟大建党精神产生于建党先驱的艰辛探索及其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革命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为思想前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土壤,以工农运动实践为坚实载体,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先驱集体意志最本质的集中表现,彰显政党性质、映照民族精神,从思想上精神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传承、鲜明特质和奋斗姿态。
伟大建党精神,既包含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发展理念、思想路线、优良作风等基本内涵,又宣示了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忠勇刚毅等中华民族优秀品格,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道德优势,激励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激励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意志、共同团结奋斗,激励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力。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行为操守,并以其具体而丰富的内涵要求,昭示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政治自觉,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风险挑战,刻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标。
伟大建党精神,彰显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最大限度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地增进民生福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凝魂聚气,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核。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大力宣传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坚持“九个必须”开创美好未来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宋智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凝聚着我们党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九个必须”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发展道路、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九个必须”是立足建党百年,对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提出的“九个必须坚持”的深化和拓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向前迈进、日益走向成熟。“九个必须”,既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相互联系、互相呼应、辩证统一,又立足建党百年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
我们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九个必须”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抓落实、促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坚持“九个必须”中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九个必须”,就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扎根落地。
坚持“九个必须”,就要强化责任担当,在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中彰显作为。要从“九个必须”中汲取砥砺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劲和勇立潮头、勇攀高峰的决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积极贡献、彰显作为。
坚持“九个必须”,就要恪守为民宗旨,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要在深刻领悟“九个必须”中涵养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利民惠民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新时代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曹普华
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标注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和坐标。只有读懂看清新时代在党的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方能读懂看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光明未来。
新时代是“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伟大时代。百年来,中国发生开天辟地、感天动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大变化,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入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根本保证。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历史进程”的伟大时代。短短70余年我国就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移到东方。进入新时代,拥抱新时代,重点在信心。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办难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多项文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成为国际社会重要准则,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愈加得到赞许借鉴。
新时代是“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时代。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迈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步伐。进入新时代,奋斗新时代,决胜在未来。将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逐步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比发达国家总人口还多的中国人民将昂首进入现代化。
新时代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时代。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进入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要义在共建。我们一如既往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合作开放、互利共赢,更好以中国智慧启示世界,以中国方案推动世界,以中国贡献繁荣世界。
6.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蒋洪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和世界意义,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始终立足国情谋发展。任何国家的制度设计,都必须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存在什么“标准的”“唯一正确的”现代化模式。但是,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向世界雄辩地证明,只要立足自己的国情,现代化也有许多模式,而中国模式克服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弊病,打破了西方化就能现代化的神话,是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解决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现代化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意味着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普遍经历过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道德败坏等严重社会问题。中国在2020年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在人口最多的国家消灭了绝对贫困,中国共产党把人民至上和高效、务实、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凝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为广博的社会力量。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还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全世界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正在把马克思描述的美好理想逐步变成现实,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人士的认可,另一方面又因其不同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殖民侵略进行原始积累的老路,靠的是走和平发展、不称霸的新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全新方案,是当代中国贡献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7.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
湘潭大学校长 李伯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新概括、新判断、新论断,是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新概括。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指导思想、道路选择、战略支撑、外部环境、政治保证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史四阶段论”,创新了党的历史阶段划分理论,对于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有着重要理论意义。
提出全面开启伟大历史征程的新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庄严宣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作出了“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重大政治判断。准确把握目前我国在新历史方位上所处的新坐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明确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归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这一新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的家国情怀,展示了百年大党的蓬勃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百年伟大建党实践孕育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论断。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创新,为在新征程上创造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飞跃的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突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8.百年奋斗历史主题中的长沙实践与担当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陈刚
一百年来,三湘大地发生的历史巨变,包括星城长沙涌动的波澜壮阔,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主题的深刻体现与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其一,从“建党先声”到“湘区丰碑”,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早期革命活动中,于长沙形成了最早的建党思想和省级组织。长沙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起点之一。“毛蔡寄庐,建党先声”,汇聚了“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建党思想,新民学会形成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划时代主题,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党的一大后,全国最早的省级党组织在长沙建立,构筑了“湘区丰碑”,在中国共产党从孕育到诞生的艰辛历程中取得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长沙英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凸显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斗争精神相结合的长沙特质。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斗争精神,从哲学上看,是“知”与“行”的关系;从政治上看,则是“远大理想”与“伟大实践”的有机统一。两者的结合,既是基于革命历史的“事实判断”,又是基于接续奋斗的“价值判断”,还是湖湘文化的“性格判断”,尤在毛泽东和杨开慧、缪伯英与何孟雄等革命伉俪身上得到最为集中、最为具体的体现。他们既是甜蜜爱人,又是亲密战友,他们“舍小家,为国家”,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建立了不朽的革命功勋。
其三,面向第二个百年,在“三高四新”战略新征程中践行省会担当,是长沙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初心与使命。三千年历史道长沙、一百年党史有长沙、新百年赶考看长沙。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为我们擘画了“三高四新”宏伟蓝图,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达哲寄语长沙在“三高四新”征程中“争当领头雁,建设示范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红色沃土、热血长沙必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现代化新长沙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9.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伟力
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唐珍名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这一重大科学论断,以马克思主义的“行”对表中国共产党的“能”、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从历史、理论、实践层面深刻揭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蕴含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追问,澎湃强劲的思想伟力。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理论上求真理,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聚焦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呼和社会之需,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和“有力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尝试各种“主义”失败之后,更加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才是救中国的“真经”。其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体现中国需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应答中国考题,牢牢“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思想上强信仰,具有极强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从不强加于人,也不为任何特殊利益群体代言,而是赋予工农群众争取自由平等以理想信念,赋予民主革命以最坚实的思想指引。中国人民普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属于和代表“自己”的理论,以高度的主体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奉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实践上走大道,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人民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引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目标。
马克思主义行就行在文化上相契合,具有极强的内生力。中国历史文化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存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并以“中国化”的中华文化形式呈现,契合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信仰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使其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活的马克思主义”。
10.“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新意与深意
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邓联荣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鲜明提出“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其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打头开篇,“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压轴收尾。这两者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在两者都聚焦我们党本身,首尾呼应,充分彰显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规律。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是对“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提升。相对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而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不仅语气更加强烈、掷地有声,而且实现了从事实命题到规范命题的飞跃,意义重大。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进一步回答了坚持什么样的领导这个问题,赋予“坚持党的领导”以更加丰富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什么样的领导、怎样坚持党的领导等重要问题。就坚持什么样的领导而言,他重点强调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强领导”必然要求“全面领导”,也涵盖“全面领导”,比坚持“全面领导”的要求更高。“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排在“九个必须”之首,释放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信号。
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内在要求“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