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在事上练 事要在基层干
——在基层书写青年干部的奋斗诗篇
9月1日上午,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班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语入耳入心、如春风化雨。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经过岁月的磨砺,而这也是我们从年轻懵懂走向成熟干练的必由之路。对于我们年轻干部来说,“孰知不向边庭苦”?在基层工作不仅意味事情多、问题杂,而且工薪难以保障、生活设施也不够齐全,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城市才是出路,小农村不仅没有“钱”途,更没有前途。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我们迈入公务员这个岗位之前,就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安身立命,更是一份为了家乡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幸福,国家更加昌盛的事业。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更应时刻铭记入党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
不论是年少时憧憬的“侠之大者”也好,或是我们如今追求的“国之大者”也罢,还有我们始终应该铭记初心使命,皆是为了四个字——“为国为民”。请不要嘲笑年轻人的天真自大,说出如此不切实际的词汇,不该谈论如此崇高的理想,“少年强则国强”,若青年都没有晨光般的朝气,没有明月般的理想,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谈何前途与未来?朋友们,要实现这个理想,我们要历练,我们要成长,我们要到基层去!
到基层去,我们要在基层的这片“修心地”上,谱写爱党为民的红色文章。理论知识丰富是我们的优势,但也会成为阻碍我们走进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地去调查研究的绊脚石。青年干部要抛开“教科书”式的思想,要理解党的人民宗旨,不是听几堂思政课,做一本笔记就能够万事大吉的。只有我们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走进人民群众,吃百家饭、问百家事,聆听熟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悟铭记基层生活的困难艰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了解基层的合格干部,不说“何不食肉糜”之言,不为令群众寒心失望之事,不做背离党和人民之人。
到基层去,我们要在基层的这片“试炼场”上,唱响不懈奋斗的动人旋律。基层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在大部分人眼里,都是一些难以出成绩的“大事”。但就像是学会了1+1,我们才能学习更高阶的数学,青年干部的成长也是需要遵循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规律的。同时,我们也不要轻视这些“小事”,当四五件急需处理的事情出现时,我们也会感叹“脑容量不够了”,这便需要不断提升统筹兼顾的能力,才能做到面面俱到。最重要的是在基层工作我们能够接触到三百六十行的人,能够接触三百六十行的事,渐渐地我们也就知晓了整个社会,懂得了整个行政体系的运营,这种广度是基层工作最大的馈赠。
到基层去,我们要在基层的这片“实验田”上,创作大胆有为的绝美画卷。作为年轻干部,我们从校园的象牙塔中走向社会,我们总有些“小毛病”:或是自诩饱读诗书,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有很多天马行空的点子,实际却没有让其成为现实的路子;或是满腔热血,对很多事情都抱以“嫉恶如仇”的态度,实则不知人生不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或是自以为然,干起事来横冲直撞,对他人很是不尊敬,其实没有看到“每个人都了不起”。幸运的是,基层是包容的,对于群众和其他干部来说,我们青年干部有时候还是“孩子”,就像是家里的晚辈,自然是不成熟。作为青年干部,我们也不必过多懊恼、害怕犯错,甚至束缚了手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的确有不少“毛病”,可是成长的方式从来不是不犯错,而是大胆尝试,正视自己犯下的问题,努力更正、成长,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不论青春被人们描述成什么样子,当我们选择成为人民公仆,我们的青春便注定意义非凡。可是,我们要警惕,不能不切实际,甘为“无根之木”。只有深深地扎根在基层肥沃的土壤中,汲取来自各方各面的营养,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历经磨砺,依然坚毅,即使不能成为苍天大树,我们也能长成为人民群众遮风避雨的小树。(桑植县沙塔坪乡 李琦)